提起沙特阿拉伯这个国家,大家都知道,它可是石油王国,财库丰盈得像水一样。不过,在上世纪80年代,军事方面可没那么光彩照人。那时,两伊战争正打得火热,伊拉克和伊朗互相扔导弹,沙特夹在中间,边境上时不时传来爆炸声,感觉随时可能被牵扯进去了。沙特想着提升防御能力,特别是想搞一些中程弹道导弹来吓唬邻近国家,可美帝那边不愿意卖。原因嘛,主要是怕中东局势被打乱,担心以色列不高兴,也怕沙特拿到先进武器后,不听话。于是,沙特一咬牙,转身联合中国,这一交易成了国际军火史上的一大新闻。
讲到背景,那可是挺复杂的。沙特当时面对的安全压力不小,伊朗和以色列都虎视眈眈,核野心勃勃,伊拉克的导弹还屡次飞到沙特境内,搞得局势挺紧张。沙特的国王法赫德下了死决心,要引进一些战略武器来保障自己。1985年,他们先打算从美国采购兰斯导弹,可惜国会那边直接就否了。没办法,沙特的大使班达尔亲王只得偷偷摸摸找中国谈合作。1986年,他从马来西亚转到北京,和中方高层密谈。谈判的速度出乎意料地快,因为那时中国正努力拓展军工出口市场,而沙特也刚好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空缺。他们一拍即合,没经过多长时间,就把大致的合作框架敲定了。
交易的重点放在东风-3导弹上。这是中国自主开发的一款导弹,射程达2800公里,既能搭载常规弹头,也适合沙特用来应对中东地区潜在威胁。1987年,沙特的苏尔坦亲王亲自前往中国,参观了导弹基地,确认性能没有问题后就直接下单。合同内容包括36枚导弹、9套发射器,还附带技术转让、培训和维护服务,整体价格达35亿美元。对中国来说,这笔钱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,因为1986年中国的外汇储备才刚超过20亿。沙特付款也是相当给力,几乎全是现金,分批到账,从未出现拖欠的情况。中方成立了金轮工程指挥部,专职负责项目的落实。
卖掉导弹还不算完,沙特还得建基地和配套支持系统。这块花费更大,据一些资料显示,沙特在基地建设和日常维护上投资了大约150亿美元。中国团队也参与了设计工作,在苏莱伊勒和朱费尔的沙漠中修建了导弹营地,包括发射井、掩体、指挥所和雷达站。从1987年开始动工,到1988年导弹就运抵现场并完成部署。金轮工程不仅仅是卖货,还安排了技术人员轮班驻守,负责操作培训和日常维护工作。沙特方面还配备了翻译和对应的标识,确保合作顺利进行。这些技术工作人员都严格按照合同履行职责,不参与指挥,专注于技术支持。
美国情报很快发现了这事,1988年就派代表去利雅得抗议,担心中国导弹进入中东会打破现有格局。但沙特的回复很直白,说没违反国际协议,一切都是合法的。美国也没办法直接干预,因为交易本质上还算商业,没有核弹头,法律上的限制不少。沙特想得简单明了:你不卖,我就找别人买。这样的合作不但让沙特获得了战略上的自主权,还给中国军工的出口开辟了新局面。到1990年,海湾危机爆发,伊拉克入侵科威特,沙特启动了导弹系统,公开试射东风-3,展现了震慑实力。这一动作让周边的国家,像伊朗和以色列,也都得重新考虑沙特的真正实力。
1991年海湾战争那会儿,东风-3虽没有被直接派上用场,但它的存在还是让伊拉克不敢太过激烈地南下。战后,中沙关系逐步升温,双方在那年7月正式建了交。中国一直不断提供维护和技术支持,金轮工程也持续运行了不少年。到了2007年,沙特又从中国买了东风-21导弹,射程达2000公里,精度更高,采用固体燃料,便于机动。这次交易低调进行了,估计也算是默许了吧,中情局还算点头了,因为沙特承诺不核化。到2014年,沙特在阅兵中首次公开亮出东风-3,明显是不打算藏着掖着了。
这事可不只是买卖交易那么简单,它其实体现了中东地区那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。沙特作为美国的盟友,在关键时刻却偏偏转头投向中国,这说明在大国竞争里,小国家得学会找个平衡点。沙特投入那么多钱,不是随便花的,更多是为了获得一种安全感。35亿买导弹,加上150亿搞工程,差不多190亿,在80年代可是天文数字,但换来了战略威慑力,值不值?从结果来看,沙特的导弹部队早已成为地区的实力派,对抗伊朗核计划时,沙特有底气回应。金轮工程也帮中国积累了不少经验,后来还把军工技术拓展出口到别的国家。
这事儿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。美国一直在那头不太高兴,觉得中国在扩散导弹技术,不过实话说,东风-3是个常规弹,没有核弹头,沙特也没把技术转让给别人。沙特的亲王苏尔坦在回忆录里提到,这次交易帮他们挺过去了难关。人家出生于1924年,作为国防部长快50年,直到2011年去世,角色挺重要,但也暴露出沙特在军事实力上还得依靠外援。如今,沙特的导弹部队还得靠中国帮忙,自己动手能力确实有限。
随着时间推移,沙特的导弹计划一直没停过。2021年,美国情报机构透露,沙特正在建自己的导弹工厂,合作伙伴还是中国,地点在达瓦德米附近。通过卫星图像可以看到,里面有燃料生产和测试设施,技术来自中国。意味着沙特不再只是买现成的导弹,而开始自己生产,主要瞄准固体燃料的型号,射程可能会更远一些。为什么还得找中国帮忙?主要是因为美国在武器出口上设限多,限制使用和数据共享啥的,而中国就不一样,它只负责交货,不插手内政,比较务实。
这事儿其实给全球军贸圈子带点启发:只要有钱,就能买到战略性资产,不过,也得看准时机。上世纪80年代啊,中国的军工刚刚起步,正好缺订单,沙特那会儿碰上了。沙特一向是痛快付款,油钱来得快,花得也干脆利索。跟美国不一样,卖武器总带点政治考量,沙特受过点亏后,慢慢变得聪明了。快30年来,金轮工程证明合作还挺稳,用得挺放心。中国从中赚了外汇,还提升了国际影响力,算是一种双赢的局面。
一直到今日,这事儿的影响还在发酵呢。中东地区的导弹比赛愈发激烈,伊朗那边有流星系列导弹,沙特也得跟上。2019年,美国确认沙特在扩建导弹制造厂,到了2022年,又传出中国协助生产无人机以及反无人机系统的消息。沙特购买了彩虹-4和翼龙-2,用在也门的冲突中。珠海航展过后,外界还说沙特又花了40亿美元买武器,其中就包括导弹相关的装备。为什么他们总是偏向中国呢?主要是价格实惠,性能也挺稳,不带额外的政治条件。跟美国比起来,沙特觉得中国更像个真正的合作伙伴。
苏尔坦亲王去世后,沙特的导弹部队依旧在不断发展壮大。新任国王萨勒曼上台后,继任者穆罕默德亲王积极推动国产化制造。到2021年,CNN报道中提到沙特的一些导弹工厂似乎有中国的痕迹,不过中国外交部回应说不涉及技术扩散。沙特虽然是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约国,没有掌握核武器,但对铀加工的野心还是存在的。国王建起了黄饼厂,虽然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管,但监管力度不足,引起不少担忧。不过,沙特的导弹属于常规武器,主要作用还是威慑。
总的来说,这笔交易变成了沙特战略上的转折点。由之前依赖美国,逐渐走向多元合作,沙特也真正意识到自主发展的重要性。中国从中取得了不少好处,军工出口已经变成了经济支柱。付款方面也没得说,沙特支付迅速又果断,直接用现金,帮中国的外汇储备翻了个倍。整个事件的逻辑很清楚:需求促使,机会抓住,最终实现了互利共赢。不过,这事也提醒人家,军火交易毕竟很敏感,容易引发大国之间的摩擦。美国那会儿还挺着急的,但后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。现在,沙特的导弹部队已经发展成了第五军种,指挥总部设在利雅得,基地散布在沙漠地带,布局挺分散。
在线配资平台,上上盈配资,中国十大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